某公司里来了一台阁瑞斯,领导问这金杯能不能换成丰田的。打电话到专营店很快得到答案,可以,900块大洋。
900块钱,金杯摇身一变成丰田,自主一下变合资,同时也把阁瑞斯打回了原型(阁瑞斯原型车为丰田的格兰维亚),这样就能满足功能需要了,因为某公司经有时候需要接送外宾,而自主的阁瑞斯的是上不了“厅堂”的,变为格兰维亚后,凭借该车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还能为公司争得面子,最重要是这样做性价颇高。“换标”无可厚非,花最少的钱取得最大的效益么,可以理解,但并不支持;看似简单的“换标”背后是面子、强烈的虚荣心在作祟,并且这种新态弥漫着整个汽车市场。
换标犹如“皇帝的新装”
留意城市车水马龙中“换标”车并在不在少数,瑞虎3换标丰田成了RAV4,比亚迪F3换标成了丰田花冠;菱帅非要挂个三菱标,骏捷非要来个宝马标。还有更改排量标识者,1.8T的A4瞬间就成了4.2L版的,并切还有了quattro助阵,其实,换标识犹如“皇帝的新装”,只要对车型稍有了解即可辩明真伪。敢问,出于“支持自主、爱国”而购买自主品牌的车型的有多少,看看那些诸多的换标车吧,几乎全是自主品牌车型。归根结底,还不是自主品牌知名度低,开自主车没面子的虚荣心理的缘故吗。而这体现的恰恰是一种不成熟的市场表现,品牌的建设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大把的投资,也更需要消费者的大力支持,“换标”行为让自主品牌在终端市场的宣传上少了一个传播的载体和途径。
不以自主为“荣”
而在购车阶段,面子、虚荣依旧在作怪。“好大有面”,不少车企已经熟悉了国人的消费习惯而尽量的去贴;小排量的不要,动力不好,最少要个2.0的;家用小型的、紧凑的够了,不过中级的也不贵,加一、二万不如买个更大的,倍有面;自主的不考虑,多花点钱一定买合资的……这就上“面子”的表现形式。油价高升、污染越来越严重,作为一个公民,应时刻牢记的社会责任,购车要本着“只买对的,不买贵的”的原则,够用就好,小车灵活,用车费用相对较低,又何乐而不为呢?再者自主品牌发展到今天,已越来越靠近甚至超过了某些合资品牌车型,在各方面做的也都非常到位,又为什么非要受“合资”情节左右呢?
笔者以为,小型车市场分额、自主品牌车型市场分额的日益萎缩与这种不成熟的消费观念有着很大关系。另外,更重要的是,自主品牌车型的销量上不去,资金资金回笼慢就又会作用于企业品牌、文化的建设,形成恶性循环,长此以往,自主也许将不再“自主”。
掉进了“数字”陷阱
面子、虚荣不只体现在终端消费阶段。几年的稳定、高速发展让更多的车企均制定了宏伟的08年计划,也有专家预测今年中国将成为第2大汽车市场,销量将突破千万里。过千万,成为第2大给谁看,美国佬?如此就能说明中国汽车工业的强大了么,成熟了么,非也?
一串说字说明不了成熟,更代表不了强大。阅读罗裕博主<<自主品牌多基地扩张会导致产能过剩么>>一文颇受启发,以一汽、上汽、东风为首的车企制定了雄勃勃的2010年产销计划,预计总产能将达到1500万辆,但届时市场需求量仅在800-900万辆左右,产能过剩会达到600-700万辆。1500万,这是个可怕的数字,的确像问中所表述的那样,有炫耀政绩谁更辉煌的嫌疑。当然,为了这1500万,不少车企也早已开始了“圈地运动”,满中国的烧钱扩张、建厂,空有产能、没有需求,导致大量资金无法回笼、周转,到头来只能扰乱整个汽车产业的良性发展。
另外,我们得肯定中国汽车工业在近几十年里取得的成绩,但没有核心技术,对国外依存度较高也是个现实,我们造不出世界领先的发动机,没有自动变速器,造型也是拿到国外去做。
受各方面压力,为完成所谓的任务,也为在对手那里,消费者眼里“虚荣”一把,炫耀一把,各自主车企频频亮剑,推出车型越来越快,越来越多,貌似很“繁荣”,这也就催生了“快餐式”,“速成”式设计,制造,改、抄车型大量产生。纵然初级阶段的改、抄可以理解,但工长远来看,一味的抄、改只能将自己推向更加危险的边缘,因为抄、改会限于某些原型车辆,并不能彻底的解决抄、改后的所产生的新问题,是否完全符合国内的消费习惯等等。另外,我们也不时听到国外厂商状告我们的案例而致使我们的车辆走不出国门,得不到经济效益最大化,品牌文化上也更走不上国际化。所以,对于自主品牌的发展我们往往是欲速则不达,宽松、良好的发展环境很重要,设计、制造出真正自主的,适合市场的,能走向国际市场的车型。
高瞻远瞩是好事,好高骛远问题就大了,处在初级阶段、高速发展的阶段的中国汽车产业需要一切从市场实际出发,而半点虚荣、半点所谓的面子、虚荣是万万要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