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很多上班族来说,只有周末才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即所谓的“周末运动员”。医生指出,这类平时不运动,周末进行高强度体育锻炼的“周末运动员”来说,特别容易发生运动损伤。(《珠江晚报》5月18日)
应该说,如今锻炼健身的意识,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市民公众所意识到,这当然是一件好事,适当均衡的锻炼,于身体自然不无益处,但是,假如锻炼身体也搞“集中恶补”式,当然难免会过犹不及,这也难怪,“周末运动员”们会遭遇“健身未成,先上医院”的尴尬了。不过,假如把这些“周末运动员”易受伤的问题全部归咎于他们本人的锻炼不当上,其实也未必恰当。
现实中,绝大多数“周末运动员”们其实并非不知道运动健身应该均衡适量这个基本道理,也不会不知道“每周健身一次,一次三小时”的效果远不如“每周三次,一次一小时”这条基本规律。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的工薪阶层而言,工作日里白天当然要忙于工作,甚至经常还需超时加班,晚上吃完饭收拾完毕忙完家务之后,估计也快该上床就寝了,即便时间上还有些许宽余,恐怕也累得精疲力竭,只想上床躺着了。对于这些工作、家务繁忙的工薪阶层而言,想在平日里偷闲安排健身锻炼,还真是有些奢侈。
不难看出,与其说“周末运动员”是当事人不经意中选择了不健康不科学的锻炼方式,毋宁说是万般无奈之下唯一的选择。毕竟,假如连周末的运动也一并放弃的话,极有可能将意味着彻底不再锻炼,相形之下,每周当一天运动员,倒未必不是相对明智的选择了。
基于上述视点,“周末运动员”既然是个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当然不能指望每个个体独自调整去改变,而更应引发全社会对于个人生存状态的反思。现实生活中,工作家庭的压力是否过重,是否过多挤占了个人生存空间,又该如何放松与调整?具体到健身锻炼一事上,社会是否应该为个体提供更多的健身空间与机会,也同样值得反思。举例来说,企事业单位受否可以考虑落实或恢复“工间操”制度,社区也不妨提供一些就近便利的健身设施,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了,“周末运动员”现象才能真正意义上得到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