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营销讲座之互联网哲学(仲昭川于清华)
[日期:2008-11-21 ] |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
|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扰时,经常会思考一些哲学问题,比如人为什么活着。
在虚拟世界里,网络营销是个迷离扑朔的特殊领域,很多大公司都望而却步、或中途止步,因为确实也面临很多困扰。
最终,所有这些困扰都回归到一个基本问题,那就是:
人为什么上网?
要在虚拟世界里有所进取,这个问题必须搞清。
经过无数次讨论和失眠,我终于找到了答案:
从哲学上讲,人们上网都是为了点击或被点击。
一方面,普通网民上网是为了点击,这是网民行为最基本的元素和最小单位。
网上的共享内容代码、智能引擎、专家导航、标签订阅,都是在围绕“点击”这个基本行为因素来提高网民每次点击的质量和效率,从而提高服务的附加值。这是网站老板们的生意基础和立身之本。
另一方面,客户上网都是为了被点击,这是客户掏钱的基本动力。
客户在网上花钱,就是想被所有可能掏钱给他的人点击。
所以,网络口碑营销的使命,就是要把客户的信息呈现到目标群体的鼠标之下。
分析这两个方面,我们发现会这样一个原理:
网上的技术应用和内容开发离点击越近,市场空间越大;浏览过程中点击频率越高,利益实现越大。
先举正面的例子:最好的例子是网络游戏,它赚大钱就是紧紧抓住点击频率来做文章,很多人的鼠标都是玩游戏玩坏的,当然,钱包也是玩游戏玩空的。
还有更好的一个例子,搜索引擎本来是公益事业,却靠卖关键词赚了大钱,就是因为它开发了浏览者的每一次点击,把每次点击都跟商业增值挂钩,绝不浪费。结账时,别人点你一次,你就给我多少钱。当然,由于虚假点击等各种因素,点击计费的时代很快就要过去,但这是另外一回事。
反面的例子就更多了,比如博客:写了白写,看了白看。
博客上的内容只是希望被浏览,无法考虑被点击和点击频率的事情,因此无法与利益挂钩。
虽然博客对于私人传播越来越重要,但它却不是一个商业模型、更不是大众媒体。
说白了,博客只是每个网民愿意公开的私人日记本。
还有一个更加反面的例子,那就是曾经一度让互联网业界为之痴迷的所谓“流量”。
其实不管真流量还是假流量,指的都是打开页面的浏览量,也叫访问量,实际上行家都知道:页面的浏览量与网民在浏览过程中对商业目标的点击次数和点击频率都没有必然关系,因此也就和客户利益没有必然关系。
严格来讲:只有被细分的目标群体在浏览感兴趣的页面时,浏览数、点击数、点击频率三者之间才会存在正比例关系,目前只有论坛上能做到这一点,这也正是论坛口碑营销得天独厚的优势。
时至今日,还有很多人在制造流量、买卖流量,只可怜了那些客户,花了钱只买来计数器上的一堆阿拉伯数字。
综上所述,网络口碑营销要想深入人心、做强做大,就必须围绕消费者的每一次点击来引导消费共鸣,把点击者的兴趣转化为客户的利益,而不是虚张声势、操纵舆论。
虽然这其中有很多专业技巧和规范,但都是根据浏览者的意愿和需求展开的,而不是客户花钱让你怎么说你就怎么说。
原因很简单:不管你多会搞创意、编故事,在互联网上强奸民意是不可能的,最终吃亏的还是客户。
录入:mp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