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这里读二声,不是四声,就是好的不得了的那个好。食物好吃,一般来讲是因人而异,甜酸苦辣咸几种,都有人喜欢。孟子讲过:“味之于口,有同嗜焉。”说得是大众的口味有相通、相同的地方,这是广义的说法。四川喜麻辣,江浙人喜甜,广东人喜清淡,但是细细琢磨,还是有着差别的。回锅肉在四川不同的地方就有多种做法,我在绵阳吃过一道“大刀麻花回锅肉”,肉片切的很宽,很长,炒的时候里面还要加入刚刚炸好的麻花,味道吃起来也不错,而我们一般吃的回锅肉,则是成品出锅,肉片成灯盏状,弯曲半透明,与大刀麻花回锅肉相比,则是另外一种味道了。广东菜清淡,但也属广东菜的客家菜则有许多味重厚油的品种,像盐焗鸡,梅菜扣肉等;于是古人针对孟夫子的“味之于口,有同嗜焉”说法,又有“适口为珍”的讲法,我以为“适口为珍”更符合好吃的实际情况。
俗语讲“一方水土一方人。气候、地理等生活环境的不同,造成了物产的不同,也就是各地的人们有了不同的生活习俗和饮食习惯,中国地大物博,南北差异很大,很难在饮食上形成统一的喜好。各地人更喜欢还是家常菜,喜欢母亲做的好吃的。(如果母亲做的好吃的话)即使到了其他的地方,虽然当代的的食品油新奇感,也可以吃上几口,说几句赞赏的话,但是时间稍长,还是怀念家乡的菜肴。四川维和民警在国外最大的不适应就是”吃不到辣椒”,作家阿城在美国喝美国牛奶就要拉稀,只好把可乐加到牛奶里。为什么呢?阿城解释说:美国的牛奶很稠,而我们小时候喝的国产牛奶都是稀释了的,喝多了国产的牛奶,肠道里的蛋白酶遇到很浓的美国牛奶,分解的能力不够了,所以就会拉稀。加了可乐进去,牛奶被稀释了,中国的肠道也就可以适应了。大部分留学生初到国外都会有这样的现象,不知坛子里的朋友们有没有体会?
说这些是为了引出现在的话题,好吃和人生长的环境,习惯的食物有着很大的关系。从小就习惯了的食物,口腔里的味觉和肠胃里的分解酶是配合这些食物慢慢形成的,久而久之分解酶的生成固定了,遇到新的品种就会有一段的适应过程,同时新的食物和肠胃里的蛋白酶不匹配,就会闹胃,就会觉得不好吃,味觉也会有意见。严重的还会引起严重的思乡病。莼鲈之思就是最好的例证。中国之所以有很多的菜系,就是因为各地的物产和风俗的不同,与此相连的是饮食习惯和烹调手法不同造就的。不同地方的人有着不同的好吃的标准的原因也在于此。简单的说那个地方的东西好吃或者不好吃,只能是少数人的官(器官)感,而不能以此来否定那个地方的东西不好吃。这有些文化相对主义的论调了,文化针对于文化的产生地讲,针对历史存在讲,很难讲谁比谁优秀。地方风味也是如此,想想就可以知道。上海人很难说四川的麻辣味道好吃,精致的广东人很难认同粗犷的东北菜,反之一样。
说到这里,好(二声)吃倒是和好(四声)吃有着很大关系了。记得坛子里有个ID叫好吃这一口,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