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山寨”的曝光率颇高。
“山寨”一词最早源于广东方言,是一种由民间力量积蓄发起的产业现象,主要特点为高模仿性和平民化,更是一种比前两年的“假名牌”、“A货”段位更高的盗版、克隆、仿制行为。如果说假名牌是懒人不学无术的结果,那么山寨眼镜的出现对于消费者来说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不可否认“山寨”名牌比假名牌做得更隐秘、更具欺骗性。但是山寨名牌最大的特点是价格低,主要针对低端消费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消费者荷包缩水,部分原来购买中高档品牌的消费者,可能会改成买山寨名牌,这使得中端消费人群逐渐向低端转移。
应该说眼镜“山寨制造”的生产者、设计人员很懂市场和消费心理,很多“山寨”名牌眼镜外观新颖、价格便宜,正是很多消费者需要的,而众多“山寨名牌”形成的冲击力,确实让某些名牌眼镜走下了价格神坛。就这一点来说对我们的消费者无疑是一益处。但是,大部分“山寨”名牌存在可能侵权的问题,它已经成为一种游走在法律边缘的“高危”行业。他把不同技术重新融合,但并没有获得专利授权或取得交叉授权,大量“山寨”名牌涉嫌假冒伪劣和虚假宣传,这些都是违法行为。
尽管就短期利益而言,我们的消费者以低廉的价格买到了同品牌相似的眼镜,但是就长期而言 “山寨名牌”对消费者权益的侵害、扰乱市场等问题是不容忽视的,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山寨产品”的管理。毕竟“山寨制造”近一两年以近乎疯狂的速度在发展,他们的高速度、低成本扩张,无疑使得本就竞争激烈的国内眼镜市场变得更加惨烈。
就山寨眼镜的屡禁不止也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其盛行之风原因。无论是从眼镜店名到眼镜镜架,还是到太阳镜,山寨眼镜似乎从没停止过它的“山寨文化”,但不管是你来克隆我,还是我来克隆你,最后只能是吃力不讨好,落到两败俱伤的下场。对于部分眼镜企业,是明知是陷阱还要往下跳呢,还是出于对相关法律的淡薄呢?
品牌无疑是现代商品竞争中最有力的“杀手锏”。除了本身的意义之外,自身海蕴含着巨大的无形资产,如果说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外在形式,那么品牌无疑是维持企业发展的灵魂。从这一角度来看,企业争相在“品牌蛋糕”上分一杯羹,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另一方面,国内眼镜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如:深圳、厦门、温州、江苏等地。近年来,随着国内需求的不断拉动,中国眼镜产业应该说等到了迅猛的发展,其中也催生了不乏雪亮、明廊、大明、博士伦等眼镜品牌。 然而,从总体来看我国眼镜行业整体的品牌意识、品牌能力还非常欠缺,基本上国内的企业多半不做品牌,而多半做品牌的企业存在着难以做大品牌的尴尬境地;相反的是我国绝大部分的企业在进行着低档、低附加值的产品复制工作,走着“以量取胜”的辛苦道路。相比国外知名的眼镜品牌和国内少数拿得出手的牌子,克隆这块“品牌蛋糕”似乎比原生态的创建来的更加容易和迅速。
同时让我们值得关注的是眼镜的质量,我们的品牌眼镜尤其还须注重我们眼镜的品质。企业在营造品牌的同时也要抓住对品牌产品质量的把关,在质量上的优势才能让我们的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觉得物有所值,从而放弃对那些杂牌、冒牌购买,让它们没有立足之